上一篇談了故事中的開放式結局,以John Burningham的Oi! Get off Our Train和The Shopping Basket為例,這一篇再談Burnigham另一本非常知名的作品Mr. Gumpy's Outing(中譯「和甘伯伯遊河」,阿爾發出版)。
這本書我看過幾次,但是在貓頭鷹圖書館的館長婆婆的導讀之後,才對這個故事產生深深的共鳴。
故事描述住河邊的甘伯伯有一天準備去划船去遊河的時候,來了兩個孩子也要一起去,孩子們上船後,兔子也來了,接著貓咪、小狗、綿羊、小豬、小牛、山羊、公雞,全都想要一起去遊河。出發後沒多久,大家忘了甘伯伯的提醒,船上一陣紛亂,於是船翻了,所有人、動物都落水了。大家爬上岸晒乾了之後,到甘伯伯家享用豐盛的下午茶,還約好下次去遊河。
這個故事節奏明快,文字簡單,但深具層次,常讓人(尤其英文老師)津津樂道的,是每一隻小動物的詢問問句的不同表達方式,很能加強孩子們的英文功力。
不同於上述的語言學習導向,館長婆婆從親子教養的角度切入。例如每一隻小動物上船前,甘伯伯的提醒不是千篇一律的「要乖喔!」,而是針對每一個小動物(孩子)的習性,例如提醒兔子別蹦蹦跳跳、小狗不要追小貓、小豬不可以弄的髒兮兮的,反映在親子教養上,就是「因材施教」。根據每個孩子的個性、特質、優缺點,應當建立不同的相處模式,給予不同的指引。然而,就像真實生活一樣,故事裡不管甘伯伯怎麼提醒,最後該發生的還是發生了:兔子蹦蹦跳跳、小狗追小貓、小豬弄的髒兮兮的,最後連船都翻了。不過,這也沒什麼好意外的,因為那就是孩子的天性啊!這時候甘伯伯的豁達就很值得學習了。落水了?沒關係,游到岸上曬曬太陽就好囉!待會到我家吃下午茶吧!下次還要一起遊河喔!
館長形容的很妙,「如果這是甘伯母,恐怕就是完全不同的情況了吧!」聽的大家會心一笑。
館長婆婆的分享,讓我深深的反省。當老師的我,明白「因材施教」的道理,也懂得給學生空間、時間,等待他們學習、反芻、內化、進步。但是當媽媽的我,常錯把孩子當成自己,他們的好或不好,似乎都是「我」的責任。然而,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,他們不是父母的分身,更不應該是父母的期待或夢想的投射。他們的學習過程需要透過摸索、嘗試錯誤來累積經驗,這時候需要的,是大大的讚許的笑容,與豁達的溫暖懷抱,而不是一個急的跳腳的甚或怒氣沖沖的母親。所以,學著放下,給他們更多空間,是我給自己的首要課題。
「讓孩子感到你的安心,他才會覺得自己是一個對的人」。借館長婆婆的這句讓我熱淚盈眶的話,送給我自己,也給所有愛孩子的媽媽。
PS. 回到繪本與故事,跟大家分享我用不織布做的Felt Puppets,不織布的鮮艷飽滿的色彩和「手感」,完全彌補了造型不夠完美的缺點,呵。個人覺得故事時間效果挺不賴的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