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indi Short Stories

小時候聽故事或看故事書,故事最後大人都會這麼說「這個故事告訴我們…」,好像沒來這麼一句,就不算是個故事。可是仔細看,這些「故事的教訓」,是作者的詮釋?還是大人的?越來越多的圖畫故事書,結局並沒有所謂的明確的「故事的教訓」,取而代之的是開放式結局,沒有了「從此以後…」,看似縹緲,但卻留給讀者更多思考、發酵的空間。

例如多產的英國的繪本作家John Burningham,他的作品中,文字通常簡潔明瞭,以故事發展與對話為主,少有形容詞或副詞來表達故事中人的情緒或感受,尤其開放式結局中常有神來一筆的成人幽默。我個人蠻喜歡他中後期的作品,以鉛筆和水彩為主,畫風淡雅簡潔,恰好和故事裡的幽默和開放式結局相呼應。不過,有時候這種幽默和「清淡」,在小小孩的故事時間裡並不是很好呈現。以我曾經在故事時間裡說演的Oi! Get off Our TrainThe Shopping Basket為例,前者故事內容是小男孩睡前玩火車玩具,被媽媽趕去睡覺後,在夢裡和他的玩偶狗開火車繼續遊歷。每一次下車玩樂,上車後都會發現車上出現不速之客,小男孩說“Oi! Get off our train!” ,不過這些不速之客都是些瀕臨絕種的動物,因為種種原因來搭火車,最後當然都一起上車啦!

oi get off our train 

這樣的故事過程中的重複性和可預期性(每一站都會出現的新的動物)很能吸引孩子,可是最後的幽默結局(媽媽站在門口,把小男孩叫醒,問他冰箱裡的北極熊和浴缸裡的海豹是不是他搞的鬼),想像與現實交疊的畫外之話,我自己看了是會心一笑,不過故事時間時,孩子們似乎沒能體會,即使用中文解釋也似乎不一定能完全傳達這種開放式結局的幽默,有點可惜哩。

The Shopping Basket 

The Shopping Basket則是一個男孩幫媽媽去買東西,買到東西一路上出現重重關卡,他一一突破重圍之後回到家,沒想到媽媽凶巴巴的站在大門口,沒半點讚美就算了,還斥責他辦點小事也要花那麼多時間。跟Oi! Get off Our Trai一樣,孩子們對故事過程中的層層關卡非常投入,不只幫故事主人翁想辦法,更是佩服他的機智,所以聽到故事結局裡媽媽的反應,大家都有點錯愕,感覺這個媽媽非常不講道理啊。

身為一個媽媽,這個故事結局除了幽默,其實也頗值得思考。我們是不是常常不分青紅皂白的責罵孩子,忘了去看他行為之後的動機?這對孩子是不是不太公平?評斷孩子之前,除了任務達成與否,更應該鼓勵他在過程中的付出與心思啊。這是這個故事給我的省思。

不過這種身為家長的省思,是讀者自己賦予的詮釋,作者並沒有書明。故事本身不只結局,就連過程都是清淡而開放的,所以我不覺得應該強塞這些「大人的詮釋」給小小孩。整個故事時間,看到了孩子們專注的眼神與熱烈的討論,看到他們跟著故事緊張、開心,知道他們心裡已經種下一顆閱讀的種子,就夠了。

無論這顆種子最後會開出什麼花,結什麼果,都應該是值得慶賀的好事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ccocc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